同学们好久不见,本期农药杂谈之农药摘评栏目首次上线啦,本期我们的主题主要受到2024年12月14日央视17套农业农村频道播出的《三农绿厅》“院士说 创新与突破 宋宝安 做原创性绿色”节目的启发,谈谈我国农药创制的历史和发展情况,从而致敬农药人的艰辛与辉煌。
农药的创制并非易事,每一个农药的诞生,都需要经过数不尽的化合物筛选、生物测定、毒理测试、环境安全测试等环节。这些测试不仅耗时长、投入大,而且成功率极低。据统计,新农药创制周期需要12.3年,投入3.02亿美元,但成功率不足10%。然而,正是这样的艰难过程,才使得每一个农药都显得那么珍贵。它们不仅能够有效防治病虫草害,提高农作物产量,还能够保障粮食安全。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农药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这背后离不开农药人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
1. 原药生产的艰辛探索
中国农药原药行业的发展经历了最初依赖进口,到如今自主研发与生产的过程,总体可概括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然而,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产品同质化、原药的高毒性和环境残留等问题仍然困扰着行业的发展。为了突破这些瓶颈,中国农药行业正积极推动整合与升级,努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2. 剂型加工的不断创新
农药剂型的发展是农药行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早期的粉剂、可湿性粉剂、乳油和粒剂,到如今的水分散粒剂、悬浮剂、微乳剂等新型环保剂型,中国农药剂型加工技术不断创新与升级。这些新型剂型不仅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还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然而,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环保要求的提高,农药剂型加工仍需不断研发与创新,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表1 厉害了我的国!近年来,中国自主创制农药步伐明显加快
*文献来源:芦志成,张鹏飞,李慧超,等.中国农药创制概述与展望[J].农药学学报,2019,21(Z1):551-579.
3. 绿色农药:未来的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农药成为了农药创制的新方向。绿色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点,能够更好地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如今,中国的绿色农药研发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国家“十五”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多个原创性靶标和绿色农药相继问世,包括氰烯菌酯、香草硫缩病醚、氟苄硫缩诱醚、异唑虫嘧啶、环吡氟草酮、双唑草酮、三唑磺草酮和苯唑氟草酮等新品种。这些绿色农药的研发,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农药创制领域的实力,也为全球农药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中国将继续加强绿色农药的研发和推广,为全球的粮食安全和保护贡献更多力量。
图1 宋宝安院士及其团队关于农药研发的成果
*文献来源:Lou, M.; Li, S.; Jin, F.; Yang, T.; Song, R.; Song, B. Pesticide Engineering from Natural Vanillin: Recent Advances and a Perspective.Engineering, 2024,https://doi.org/10.1016/j.eng.2024.06.015.
4. 绿色农药发展现状、创新难点和预期
目前绿色农药使用占比达60%左右,但仍有传统农药使用,我国自主创新的农药品种占比仅约20%,60个自主创新品种市场占有率不高。 2024年11月22~24日,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以“科技赋能植保 助力粮食安全”为主题的第三十八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也指明了我国绿色农药创新的十大重点,强调农药信息学在绿色农药创制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未来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寻找靶标会更高效的观点。
最后,让我们向那些为中国农药事业发展付出辛勤努力的科研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了这片丰收的田野;是他们,用坚韧和执着书写了中国农药的辉煌篇章。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历史,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为中国农药事业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啦,希望大家阅读完我们的农药摘评栏目后可以对我国农药创制有进一步的认识。如果还有其它问题或者更好的观点和看法,欢迎在下面评论中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学习!
图2 宋宝安院士在第三十八届中国植保双交会上的发言情况
“农”情蜜意,“药”你同行,在此次介绍后你是不是也想加入我们呢!请大家点击阅读原文获取申请表,按照申请表中的提交方式随时报名,具体入会事宜可加下方所示QQ群进行了解!
注:文中所引表格、图片等素材均来自网络或学术文献,仅用于教育目的,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投稿:农药协会)
(编辑:植物保护学院学生会)
(复审:宿亮)
(终审:张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