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植物病理协会】青叶细雨:植物病理微课堂(第十四期)

发布日期:2025-04-12  

稻曲病-水稻穗部的“破坏者”

在水稻的种植世界里,稻曲病如同一位隐匿却危险的“杀手”,时刻威胁着水稻的健康生长与丰收成果。稻曲病又称为假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等,不仅会增加水稻空秕率、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其产生的毒素还会导致人、畜、禽中毒。

症状

·发病初期:在水稻颖壳合缝处会露出淡黄色的小斑点,随后逐渐扩大,形成稍微隆起的黄绿色小疱斑。

·发病中期:疱斑不断增大,颜色变为墨绿色,表面变得粗糙,形成不规则瘤状突起,通常比正常谷粒大3 - 4倍。

·发病后期:病斑表面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病粒一般不会脱落,残留在稻穗上。

稻曲病症状(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病规律

稻曲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多样。

气流传播是重要途径之一。稻曲病病原菌产生的孢子非常微小,能够在空气中随着气流四处飘散。当孢子飘落在健康水稻的穗部时,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有可能侵染水稻,引发稻曲病。

雨水传播同样不可忽视。降雨时病株上的孢子随雨水飞溅,或者混入雨水中顺流而下,侵染周边及下游田块的水稻。特别是在暴雨天气后,田间积水增多,水流速度加快,更有利于孢子的传播,导致病害在短时间内大面积发生。

农事操作也可能成为稻曲病传播的帮凶。在进行水稻的移栽、施肥、除草等农事活动时,若种植户没有注意工具的清洁以及自身的防护,就可能将病原菌从病株携带到健康植株上。

★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稻曲病,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是基础。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存在差异,应选择经过审定且抗病性良好的水稻品种。

做好种子处理至关重要。播种前可进行浸种处理。通过药剂浸种,能够有效杀灭种子表面携带的病原菌,减少病原菌基数,降低发病风险。

加强田间管理能营造不利于稻曲病发生的环境。合理密植,保证水稻植株间通风透光良好,避免田间过于郁闭。科学施肥,注重氮、磷、钾的合理配比,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植株徒长,增强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同时,要及时清理田间病残体,收获后将病株、病穗带出田外集中销毁,减少病原菌在田间的残留。

稻曲病对水稻种植的危害不容小觑。通过了解其传播途径,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能够降低稻曲病的发生几率,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实现水稻的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