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野外实习纪实】亚布力实践场域的生境解码与技能淬炼 昆虫采集达人:晨光中的生态实践认知

发布日期:2025-07-08  

2025 年 7 月 6 日 5 时,亚布力实习基地尚处于薄雾笼罩的清晨,昆虫采集专项小组已完成集结。该小组由昆虫系主任谢桐音带队,成员均为主动申请强化实践技能的学生。谢老师利用昆虫晨间活动高峰时段,于亚布力山林开展实地教学。他系统指导学生辨识典型昆虫生境特征,如溪边湿润岩隙、朽木树皮缝隙、向阳开阔花丛等,现场讲解步甲、露尾甲、访花蜂蝶等类群的活动规律与采集技巧,将生态学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认知体系。

分班协作:定向探索深化实践

早餐后,实习进入核心环节— 分班协作开展山野昆虫采集。在带队教师的统筹安排下,各班级交换路线深入亚布力不同区域,开展针对性探索。与首日路线形成生态梯度差异的新路径上,学生携带采集工具,在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湿地边缘等生境开展立体采集。行至标志性“大蝴蝶” 建筑前,学生们以沾满草屑的采集装备为背景合影,将此刻的喜悦与收获永久珍藏,定格实践过程中的专业收获与团队记忆。

师生情深:餐时分的关怀与交流

紧张的采集告一段落,用餐时间成为传递学院关怀、凝聚团队力量的重要时刻。带队老师巡查各班级用餐点,询问同学们的体力消耗与适应情况,反复叮嘱注意补充水分、做好防暑降温及个人防护,确保实践活动的安全与高效。

暗夜求索:光诱技术与夜间标本精制

夜幕降临时,实习第二日的重点教学项目—夜间光诱技术实践启动。师生在开阔区域架设专业诱虫灯及白色幕布,构建动态昆虫生态观察场。灯光吸引的趋光性昆虫以蛾类为主体,伴随金龟子、叩甲、蝽类、摇蚊等类群,形成可视化的 “昆虫生态图鉴”。教师现场解析不同类群的形态特征、行为模式及生态功能,指导学生完成科学观察记录与标本选择性采集,强化分类学操作规范。

灯火不熄:夜采课堂的求知画卷

既定夜采时间结束后,谢桐音教授带领部分学生开展延伸采集(刷夜)。头灯照明下,团队对落叶层、树干等微生境进行精细化调查,记录步甲群落分布特征等生态数据。星光与虫影交织的实践场景中,学生以现场笔记、标本制作等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系统性实践成果,愿这孜孜不倦的探索之光,照亮每段成长征程!

(投稿:植物保护学院学生会)

(编辑:植物保护学院学生会)

(一审:杨金雨)

(二审:陈志强)

(终审:李昊书)